抓緊構建新形勢下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。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,是治國理政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方針。——摘自《關於加快推進糧食適度規模化經營的意見》
  在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,糧食安全被放在首重位置。這讓一直奮戰在保障糧食生產和安全供應的農業系統人員集體振奮。作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,我市於日前發佈了《關於加快推進糧食適度規模化經營的意見》,對此,該意見將怎樣與中央一號文件無縫對接?一號文件中的目標要求將怎樣在成都落地實踐?為此,記者專訪了成都市農業系統的相關專家和權威人士。
  市農委種植處處長姚光貴——
  資金扶持
  力保全市300萬畝糧食種植
  中央一號文件的補貼政策讓人鼓舞,尤其成都市剛剛發佈的意見中,也提到提高政策資金覆蓋面,這對提高種糧農戶的積極性,穩定全市300萬畝糧食的種植面積更加有政策支持和保障。
  在國家政策的基礎上,成都市級政策也高標準執行當地惠農政策,推動力更強,影響面更廣。結合糧食生產過程的方方面面,從工廠化育苗、農機購置、水稻玉米小麥規模化生產獎補、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、加速糧食烘乾能力建設、生產用地用電以及生產融資等方面,實現糧食過程的產前、產中、產後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。
  市農委副巡視員梁岩——
  既要“吃得飽”
  更要“吃得安全”
  糧食安全是數量和質量安全的統一體,簡單來講,就是既要“吃得飽”,更要“吃得安全”,因為糧食是最基本、最重要的食品,也是生產、加工其他食品的基本原料。
  這幾年,成都一直從政策上鼓勵糧食規模化標準化生產,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,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,農業綜合開發等基本農田建設項目,其實也是為了保障糧食生產既能保障量,也能保障品質,做優做大做強農業本底。這一點,成都的實踐與中央一號文件的精神不謀而合。
  除了保障舌尖上的安全,還有生態環境的安全。從另一個層面來講,成都目前300萬畝成片種植的水稻是一片天然的濕地,對環境安全也作出了極大的貢獻。
  市農機站站長曾必榮——
  用科技的力量
  提高糧食單產
  成都平原自古就是西南糧倉,“保糧”至關重要,這也是此次一號文件強調的又一個重要內容。圍繞“保糧”這個核心問題,成都近幾年的實踐是發展糧食適度規模化經營,以科技的力量,促進糧食生產、保障糧食安全、推動都市現代農業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。
  而在規模化的進程中,農業機械是必不可少的工具、載體和手段,農業機械化是糧食規模化生產的必經之路。機械化可以緩解農業勞動力的短缺,為促進糧食播種面積穩定,單產水平和豐收插上了科技的翅膀。
  竇萍 本報記者 粟新林
  (原標題:一號文件在成都怎樣落地實踐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qwwzjvwsjsh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